幼儿园课件

走进观察,走进幼儿世界——《观察的艺术》读书分享

共鸣前言

坦白说,真的很喜欢这本书。关于如何观察儿童的专业书看过一些,但是这本书让我有不停看下去的欲望。因为它让我非常有共鸣!一个一线幼师面临着什么样的压力与困惑,书里毫不避讳地说与你听。

介于很多因素,很多话语虽很有共鸣,但却是很多作者不敢写出来的。本书中,你能感觉到作者(编委)真的是和读者在敞开心扉的交流,区别客套与官方,区别保留与谨小慎微。也和那些只谈枯燥理论的书不同,这本书是灵动的。它慢慢带你走进观察之道,细细教你观察之法。

在我休产假的时候,正是“观察”与“生成课程”非常盛行的时候。幼儿园请了很多专家做关于“观察”的讲座以及实际指导,我错过许多,感觉自己“落后”许多。每个月每个孩子需要有两篇观察记录,而且需要贴到成长档案上。我想从中寻到方法,让自己呈现给家长的观察记录是专业、有效的。看到这本书,我很欣喜。看了出版时间是2018年8月版,与时俱进之感,正符合当下需求。

依照我看书的习惯,正文之前的内容必看。我想更多更清楚地了解关于这本书的一切。在总序、目录、致谢、前言中,看到了很多很接地气很有共鸣的话,让我对这本专业书饶有兴致。读完诗歌《老师脑海中的两个声音》,一下子让我有了新的精神寄托,顿时抛却现实的种种纠结与不安,内心坚持的种子有了养料,开始发芽成苗。

 

我的收获

(一)助我重拾教育初心,坚持观察之道

“我们要重新获得看见的能力,或在此之前,重新获得渴望看见的能力,这需要练习;因为长久以来我们一直在学习批判和摒弃——我知道那是什么,这事我已经见过上百次了——我们看不清我们周围的种种复杂现实、规律和各种细枝末节。试着像儿童那样去看——仿佛第一次看见。

——柯瑞塔·肯特和杨·斯图尔德

 

我们的工作充满形形色色的挑战,以致许多的我们麻木自己而工作,因此缺乏专注度。其实,每天都在看孩子游戏。只是忙到飞起的时候,看的只是安全,脑子里思索的是一件接一件来不及完成的任务。在“一米国”里,每天我们的眼睛看到许多事情,但是脑中很少思索孩子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行为,或者心中理所当然地有一个自以为是的答案。殊不知,没有沉下心来的“看”有多片面,有多偏离。

在幼儿园里,我们通常的“看”往往夹杂着忙碌、疲惫、无奈,甚至不耐烦。有时会犹豫,想要静心观察孩子,享受一刻单纯地与孩子在一起的快乐。但往往热情的心又会被现实的种种浇灭,最终还是选择忙碌自己的事。

我们会这样想:如果工作不那么忙,我一定会认真观察孩子,了解他们的世界,为他们提供成长的更多优质的机会。是的,这会是一个很好的可能。但是,大背景我们无法改变,这一条我们无法实现,也就不必期待。选择了这一行,就要成长拒绝堕落,让自己的专业能力得以提升,不忘投身教育的初心,真正脚踏实地为孩子们做一些事情。

“重新获得观察的能力”,需要我们克服当下的种种“背景”困难,调整好工作状态,用心去观察孩子,真正走进孩子的世界。同时,也为自己的孩子储备好专业的能力与知识,做称职的母亲。将之作为坚持观察的动力!

看是一种能力,要带着思考,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行为,及时提供导引策略。提升幼儿原有水平,而不只是简单看见了这一件事情。

“试着像儿童那样去看——仿佛第一次看见”。儿童第一次看见事物的眼光是新奇而专注的,那些不耐烦与空洞是成人世界压抑之下的反应。像儿童那样去看,才会有发现的机会。

“改变这个习惯需要不停地练习和不断地自我反省,因为人们很容易待在自己的舒适区里。”

“尝试放弃你的成见,离开舒适区;接受那种伴随放弃惯常视角而来的不安感。”

教育方法,教育理念在不断更新,比如“自主”与“个别化学习”概念的进入。有时候像一阵风,来不及接受,跟不上风速,也不知道会刮多久。不同专家不同意见,作为一线教师有时真的很迷糊。容易按部就班地陷在从前的习惯而逃避现在。

但是我们需要吸收发展的、灵动的教育!不安是在思考,是在进步。而舒适是固步自封。在成长中碰壁,总好过固步自封!我们需要抛却那些不合适的做法,离开一惯的舒适,接受新的理念,接受不安。

(二)促使我留意生活中的人和事

生活中,我们见到的、听到的事情看似和幼教毫无关系,其实只要加以思考,便会发现和幼教息息相关。多练习观察有许多种方式,我以为的练习便是多观察孩子,多分析多反思,从而进步。书中介绍了其他有效的方法:不仅仅观察儿童,而是观察所有事。

“和朋友或同事到公众场合,比如街角、公园、商场,坐在长凳上看看来往的人群,互相讲述各自的所见,让对方描述具体细节,而不是解释;讨论你们所注意到的不同之处,讨论你们怎么会看见相同或不同的事情或人以及为什么会对所见有相同或不同的解释,并就你们的发现写出反省笔记。”

还有一些观察艺术活动如光学幻觉,其实以前也接触过,但是没想到能够帮助我更好地观察孩子。我觉得这些都是为了提升观察的敏感度,接下来会去尝试练习这些方法。

《当我遇见一个人》中提到:“看见,是真正的爱。”我会经常观察自己的孩子,现在七个半月,经常和他玩游戏互动。

练习观察一:《宝宝和爸爸》(练习留意描述和解释之差异,提高从描述性信息中剥离出解释的能力)

描述

解释

爸爸闭上眼睛3秒后睁开眼睛,做逗笑的表情,发出“哎”的声音。

宝宝趴在床上哈哈笑起来,很开心。

爸爸闭上眼睛10秒,不说话不做任何动作。期间,宝宝眼睛一直看着爸爸,发出啊啊嗯嗯或大叫的声音并挥动手脚。当爸爸顺着宝宝的“叫”声睁眼后,宝宝哈哈大笑,手脚舞动。

 

宝宝非常高兴自己“叫”醒了爸爸。

 

第三次闭上眼睛的时间更久一些。宝宝嗯嗯啊啊好几次,爸爸还没醒。他叹了口气,眼睛不再看着爸爸,开始翻过身抱着自己的小脚玩。

爸爸还不醒来,宝宝也叫不醒爸爸,他

对游戏失去兴趣。开始自己玩。

 

练习观察二:《买早餐的男人》

早上7时30分,早点点店门前排了一队顾客。轮到的人们告诉店员自己需要的早餐,快速付钱离开。

描述

解释

男人走来说道:“我要一个菜包,还有两个包。”店员问道:“两个什么包?”“你说呢?”男人盯着店员反问道。

他对于店员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包子,

感到不悦。

 

“我不知道呀,”店员说道,“是肉包吗?”

 

男人站在原地没说话,很是无语。

 

店员又问了一遍:“是两个肉包吗?”“是啊!”他答。

 

 

男人拉下脸,对于店员的再次询问感到非常不悦。

 

买完早餐,我就开始脑洞大开,思考这个人怎么会有这样的言语和行为。太以自我为中心,就算来买过很多次,每天那么多顾客,店员能记得住你吗?按工作能力与服务态度来说,或许能干的店员应该记住你需要什么,但是她没记住。何必强求别人,一大早与人计较,破坏一天好心情,得失何在?又或许他在买早餐之前心情不顺,以此发泄。

然后联想到班上的孩子:霸占共同的玩具,自己心情不好推翻同伴的建构作品等等行为,这些都需要我去多加关注与引导的。要让孩子学会移情,正确发泄不良情绪,重视孩子心理健康。

生活中蕴藏着丰富的工作素材,原来,观察生活也是在提升工作。现在看周围的世界和从前有很大的不同!知道的比从前越多,心就比从前更踏实。观察与思考相结合,让人眼界变得更加开阔,而心更能容纳。

“如果你花时间去观察,每个儿童都会展现某些可喜的东西。”(前言)

班上一名自闭症儿童平时很少说话,即使说话了,也是词语和短句的形式。常规难以遵守,注意力不集中。同伴交往现象特别少,容易出现打人推人的情况。但是有一次我观察到他在区域活动中搭纸杯特别专注、坚持。倒了再搭高,反复多次,额头都出汗了,还在踮着脚尖坚持。那一刻,特别感动,深有感触!

之前写评语,总有几个孩子真不知道怎么写,心里感觉他“没有优点”。但碍于家长的心理,通常根据自己看到的偶尔的好事来定个优点,或是喜欢游戏这样的普遍优点。带班经验告诉我:其实,只要仔细观察,便一定能发现每个孩子的闪光点。

(三)促进我对生成课程的思考

“生成课程更符合幼儿园教育实际和目标要求,逐渐成为幼儿园课程中新的存在方式。”四年前,我(中)班开展过雾霾生成式主题活动。作为新教师,接到这个任务状态是懵的,虽然有团队共同研修,但是内心特别不安。“生成”在我心里是亚里士多德那样的教育名家信手拈来,而自己却无法企及的一份蓝图罢了。教学活动组织得很没底气,觉得这是自己“创”(编)出来的活动,哪有教材上那样专业、系统。后来又开展过一次“多彩的世界”生成式主题活动,一番历练后,我从习惯在教材里提取内容到习惯顺应孩子的兴趣生成内容,职业生涯里初具生成意识。脱离教材,尝试挑战,内心是不安的,却也发现无论对于孩子的发展而言,还是对于自己的专业能力而言,都是值得尝试的。

本学期,我园四月开展蚕宝宝的生成课程,五月份即将开展生机妙蒜的生成课程,六月计划开展向日葵的生成课程。2至4周的课程,需要教师对幼儿进行细致的观察,发现和跟随他们的需要和兴趣,充分利用教学资源,随时调整目标和进程,支持、引导幼儿的活动,充分发挥幼儿的自主性,调动和激发每个幼儿的潜力,使课程不断发生和发展,促进幼儿进行动态的有效学习和多元化发展。

刚开始是课程的开展,助推着我去观察孩子。因为如果没有细心的观察与发现,活动就难以继续下去。观察与实施中,我渐渐对生成课程有了一些经验与思考。

现在,通过观察有了生成的意识与习惯。看到孩子们对蜗牛很感兴趣,我心中就会搭起一个生成的支架、网络图。从前这个情况,只是局限于当时和孩子们一起看看聊聊,并没有尝试去整合孩子零散的经验,提升认知。

在蚕宝宝的主题活动中,孩子们积极做周末饲养员,每个周一都会和他们交流饲养蚕宝宝的事情。也会留心观察他们在生物角的发现,随时调整活动目标和进程。以前对开展生成课程是逃避心态,总觉得很难,太挑战自己的能力。现在,通过对孩子们的观察,通过与孩子们的交流,有了尝试的动力。并在开展过程中积累经验。生成课程在心里,从高大上阶段过渡到了接地气阶段。

 

这次我也是敞开心扉地说说自己真实的想法,第一次分享专业书的读书感想,我的观点偏向感性,也有许多欠缺的地方,希望师父多多指点。相信老师们一定也有共鸣之处,希望我们多多交流,共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