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论文

情智相融 和而不同--幼儿园美术自选活动的载体创新与路径设计

【内容摘要】美术教育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发挥着独特的教育价值。为满足幼儿自主学习的需要,尝试改革固有美术教学方法,将美术教育巧妙地与幼儿的自主游戏及幼儿园一日生活融合,试图探究美术自选活动的操作载体和实施路径:以“材”激趣创新操作载体,激发创作兴趣;以“玩”提能:设计实施路径,提高自主能力;以“情”促智:建构教学模式,促进智慧成长。在材料与情感、智慧发展之间建立密切联系,激发幼儿的美术表现欲望和动机,促进情感与智慧及包括美术技能在内的综合素养的发展。

关键词美术自选活动 材料 情感 智慧

【正文】美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途径,其核心价值是审美和创造。《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艺术领域目标教育建议中强调“创造机会和条件,支持幼儿自发的艺术表现和创造,提供丰富的便于幼儿取放的材料、工具或物品,支持幼儿进行自主绘画”,也就是说要鼓励幼儿能运用多种材料、工具或不同的表现手法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象。于是教师和幼儿开始收集各种材料,也有教师为了打破集体教学实现自主,将美术材料分类投放于不同小组,如水粉画组、线描画组、油画棒画组、纸工组,幼儿兴奋地到各组进行创作,这样的自选能真正体现的幼儿的自主性,满足幼儿的创作欲望吗?

于是,我们进行深入思考和实践,以幼儿感受生活和表现艺术的特有方式(游戏)为基础开展美术自选活动,尝试改革材料设置,调整美术活动实施路径和教学模式,让幼儿自定主题、自选材料,自由探索和情感表达,进行个性化的自主创作。

一、以“材”激趣:创新操作载体,激发创作兴趣

环境和材料是幼儿在美术活动重要操作载体。立足幼儿,提供丰富且合适的环境、材料和工具,以材料激发兴趣,鼓励幼儿用自己喜欢的形式表达所见、所闻和所感,萌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欲望。

1.革新材料,吸引幼儿

教师与幼儿、家长共同收集各种材料,班级、幼儿园设置材料收集箱,分类存放,如生活材料类:纸杯、绳线、瓶罐、盒、筒、帽子、碗、调羹、扇子等;自然材料类:石头、树枝、树叶、果实、花、草等;美术工具类:各种画笔、画纸、颜料、画纸、胶水、剪刀、橡皮泥等,教师适当补充美术工具和其他专用材料,如陶泥材料。以此革新、丰富材料,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提高幼儿的创作欲望。

2.创设美术区,激发兴趣

教师用心倾听幼儿的情感需要,与幼儿共同商议美术区的创设,如展示幼儿的美术作品或半成品(如图一),让每一处环境都留下幼儿主动表现的印迹,希望借此让环境与教育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师幼制作美术材料盒,鼓励幼儿亲自动手整理、分类,并分层次呈现各种材料(如图二),分层投放在区域内,幼儿可以根据自我需要选择材料和工具,综合运用多种美术表现方式,如既运用油画棒,也需要碎纸黏贴等。

这样让幼儿主动参与到美术环境和材料的准备和收集中,于是他们每天“虎视眈眈”地看着多样、有趣的材料,不由自主地步入美术区,开始尽情创作(如图三)。从而实现了材料与幼儿需求和情感发展初步碰撞,激发了幼儿的表现欲望和创作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