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学前教育课改背景下,各幼儿园正在大力推进园本课程建设。海曙区龙观乡中心幼儿园作为区内首批课改样本园,立足儿童本位,分析地域资源,梳理总结实践经验,提出了目标、内容、组织方式、评价手段四维融合的课程园本化实施策略及实施建议,试图为开展以共同性课程园本化的同类幼儿园提供可行性参考和实践样本。
【关键词】共同性课程园本化 四维融合 策略
近年来,各级教育部门提出学前教育要因地制宜,立足儿童本位,实践课程园本化的工作方向和要求。各幼儿园纷纷开始了课程园本化方案设计与实践。一般来说,实践课程园本化的方式有两种,即完全的园本化和共同性课程园本化。所谓的完全园本化是指幼儿园完全根据本园的实际进行自主开发的课程;共同性课程园本化是指幼儿园以某教材为参考,结合幼儿园自身的资源、条件、幼儿特点等各方面的因素,把现有的课程内容通过增删、重组,替换、生成等手段形成相对合理、更适宜本幼儿园和幼儿的课程体系的行为。在课程园本化的实践过程中,幼儿园充分梳理了课程实施路径和轨迹,生成了以“四维融合”为手段的园本化行为策略,并提出了融合实践中要注意的几个方面。
一、从照本宣科走向融合实践——“四维融合”策略实施路径
幼儿园共同性课程园本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夯实理论基础并通过长期的实践探索。既不是全盘否定重新开始,也不是急于求成一蹴而就,而是脚踏实地循序渐进,不断摸索且思且行的过程。
(一)依托蓝本,求规范,找契机
专业教材的出版都由专家组经过多次论证和专业委员会审核通过完成,每套教材不但具有规范性,而且内容安排有其内在的联系和规律。课程园本化最早期,首先要选择适宜教材为蓝本,合理安排、规范实施,在此基础上发现问题,寻找课程园本化契机。例:
我园建园初期撤并两所民办园转制为公办,依托浙江省幼儿园《生命、实践、智慧》教材开展教学活动。在实践中发现,完全“蓝本”的课程预设与幼儿生活环境和原有经验脱节,无法满足幼儿发展需要,问题的发现为寻找课程突破点奠定了基础。
(二)融合初显,找问题,助发展
随着课程的进行,各种问题和矛盾相继出现,融合行为在探寻课程园本化的过程中应运而生。在实践中,主动反思,寻求突破,助推融合行为在课程园本化过程中不断发展。例:我园在原有省编教材的基础上以“山乡特色课程”做补充,作为课程园本化行为的起点,“融合”行为雏形初现。这个阶段,特色课程作为独立主题添加,与参考教材之间整体性、层次性和递进性关联不够,过于突兀和生硬。
(三)融合探索,寻支点,促提升
在课程园本化的进程中,在实践和反思的循环中,“审议”是幼儿园课程园本化实施,是实践“融合”的支点,能督促课程园本化行为落地和发展。例:
选择性的对省编教材进行审议:保留省编教材里的部分内容,将其中部分活动放在区角、晨间谈话、餐后活动等环节,另外挖深“山乡”课程的资源将其融入二级主题。为现阶段的园本化落实奠定基础并储备了一定的课程资源。
(四)四维融合,审实践,再优化
随着课改的不断推进,教师们主观意识和能力不断提高,课程园本化水平也快速发展。在“融合”实践中,尝试以正确的教育观、儿童观来审视融合行为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不断优化,从而提升课程园本化质量。
二、从蓝本课程走向园本课程——“四维融合”策略实施方法
根据我园现阶段的课程园本化实践发展轨迹,通过梳理和总结实践经验,充分链接园所、幼儿、资源、《指南》、教材等元素,将省编教材与特色课程通过目标、内容、组织形式、评价方式四大方面进行融合来实践课程园本化。
(一)方案设计——链接园所,把握方向
每一所幼儿园的人、物、情、境决定着融合的不同方向、路径和方法,实践“四维融合”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对幼儿园园况进行充分的分析,swot分析法则是可借助的可行工具。运用swot表能有效找寻适宜的课程落脚点和生发点,为课程园本化方案设计和“四维融合”策略实施提供可行依据。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