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教案

幼儿园音乐教案:我是棉花糖

音乐教案2023-01-03

活动目标

 初步熟悉音乐旋律,学唱歌曲。

 尝试用肢体动作大胆地表现棉花糖的形态。

活动准备

 事先吃过棉花糖。

 人手一块小方巾或者丝巾。

 音乐《我是棉花糖》。

活动过程

一、好吃的棉花糖

——说说棉花糖的特性。

教师:小朋友,你们吃过棉花糖吗?棉花糖吃在嘴里是什么感觉?

二、唱歌的棉花糖

——教师歌唱。

教师:棉花糖真甜啊!你们听,棉花糖在我的肚子里开始唱歌了!(教师一边唱歌一边用丝巾当道具进行表演。第1乐句的前面4小节,是将丝巾握在手里进行揉搓表示棉花糖;第5、6小节,是将丝巾展开左右各摇摆一次;第7、8小节,是把丝巾蒙在自己头上,表示自己变成某种棉花糖了。)

——猜猜我是什么糖。

教师:小朋友,你们猜猜老师还会变成什么棉花糖?跟老师一起学一学(教师双手在头顶做兔耳朵状,表示变成了兔子棉花糖;双手五指张开半蹲,表示青蛙棉花糖;食指相碰在嘴前做小鸡状,表示小鸡棉花糖,等等。)

三、我是棉花糖

——幼儿在教师的带领下,跟着音乐的伴奏一起学唱歌曲1—2遍。

教师:吃了棉花糖,我们就成了棉花糖宝宝了。我们也一起来唱一唱吧!

——跟着音乐伴奏,在教师歌声带领下,用丝巾表现歌曲内容。

教师:小朋友,这次你变出的是什么棉花糖?(鼓励幼儿在第7、8小节,把自己想成各种棉花糖,并对歌词进行替换改编。)

活动建议

 ·教师的肢体动作变化,给幼儿起到了示范模仿的作用,为幼儿创编进行了铺垫。

 ·在活动过后,教师也可以和幼儿玩一玩“猜猜我是谁”的游戏。即教师做一个典型动作,让幼儿来猜一猜教师变成什么动物的棉花糖。等到幼儿熟悉规则后,唱最后一句时可让幼儿来做动作,然后请大家来猜,提高幼儿动作造型的表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