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论文

浅谈幼儿园科学教育

科学论文2019-03-27
〔关键词〕 幼儿教育;科学教育;科学兴趣;科学道   理;科学态度;科学素质;好奇心   〔中图分类号〕 G6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19—0086—01
  一、在科学教育中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
  兴趣是幼儿学习的动力,是进行科学教育的先决条件。幼儿对科学活动有了浓厚的兴趣,他才会积极参与活动,并在活动中乐于探索,并获得相应的知识。教师可以用多种方法培养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首先,通过科学小实验,让幼儿自我操作,自我尝试,激发兴趣。例如,做“沉浮”实验,可以让幼儿在玩水的过程中,去探究,去讨论,体验探究和发现的乐趣,让幼儿对沉浮现象产生兴趣。其次,在科学小游戏中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例如,在“玩沙”游戏中,让幼儿用手抓、推、搓沙,用手指在沙面上画画、打转来体验沙的质感;把沙堆成山丘、围墙、城堡、大桥,来体验沙的可塑性;把沙放入漏斗中,让沙流出感受沙的流动性。游戏不仅能让幼儿感知许多科学道理,而且可以使他们认识新事物的能力和求知好学的积极性得到培养。
  二、 在科学教育中感知科学道理
  幼儿园的科学活动就是让幼儿在活动中了解一些物体的基本属性,知道一些简单的科学道理。例如,在玩“光”的游戏时,让幼儿用三棱镜调整方向,在墙面上就可以照出彩虹。还可以准备一盆水,把镜子斜着放入水中,水面平静后,镜子会把彩虹照到墙上。通过这些活动,就可以让幼儿知道,彩虹就是太阳光的反射,彩虹的颜色就是光的颜色,太阳光可以分为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又如,在做“力”的实验时,让幼儿拿玩具小汽车分别在铺有小毛巾和小手帕的斜坡(30度左右的积木)上下滑,得出在光滑的斜面上小汽车下滑速度快,在粗糙的斜面上小汽车下滑速度慢的结论,从而让幼儿了解越光滑的表面,摩擦力越小这一科学道理。
  三、 在科学教育中培养幼儿正确的科学态度
  科学态度的建立有助于幼儿不断进行探究、研究,不断有新的发现和收获。因此,在科学教育中培养幼儿正确的科学态度至关重要。例如,中午,教室里跑来一只猫,幼儿十分喜爱都围上来看,有个幼儿惊奇地说:“我以为猫的眼珠子是圆的,没想到是一条线。”其他幼儿也跟着说:“真的是一条线。”这件事引起了教师的重视,教师说:“眼珠子也叫瞳孔,猫的瞳孔一直是一条线吗?会不会变成圆的?我们明天早上再看看,自己家里或邻居家有猫的小朋友,晚上再看看猫的眼睛有没有变化。”第二天早上,幼儿一来园都先看猫,并且惊奇地说:“猫的瞳孔又变成圆的了。”难道猫的瞳孔会变化吗?带着疑问,教师让幼儿观看了关于猫的碟片,发现猫的瞳孔可以随光线的强弱而扩大或收闭,强光下,猫的瞳孔可以收缩成一条线,在黑暗中,猫的瞳孔又可以张得又大又圆。所以说,猫的瞳孔会变化。这件事使幼儿认识到,对任何事物都要认真观察研究,不能只看一个方面就下结论。
  四、 在科学活动中培养幼儿的科学素质
  幼儿在科学活动中得出的许多知识都会被遗忘和更新,而真正留下来的是在学习过程中运用了哪些方法。如,比较、测量、重复试验等,来解决科学活动中遇到的问题。例如,在“谁的小船最结实”的活动中,幼儿用教师提供的各种纸折成小船进行试验,发现皱纹纸做的小船一到水里就破了,而铝箔纸和电光纸做的小船还没破,教师问:“是铝箔纸做的船结实,还是电光纸做的船结实?我们再来看看就知道了。”在教师的引导下,孩子们细心地观察每只小船的渗水情况,互相比较,为自己的小船加油。在这个活动中教师鼓励幼儿尝试用观察、比较、计量、想象、推理等各种科学方法去进行探索,不但让幼儿学会了科学的方法,而且有利于幼儿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五、 在科学教育中满足幼儿的好奇心
  儿童时期正是好奇心、想象力和求知欲旺盛的时期,他们对周围的一切事物感到新奇、神秘,总想问一问,试一试。在科学活动中,教师要珍惜幼儿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尽量满足幼儿的愿望,一方面不能对幼儿幼稚的举动进行嘲笑、训斥,另一方面要了解幼儿的心理,给予正确的指导。如,幼儿把一品红花叶摘下来插在泥土中,教师千万不能训斥、嘲笑,而应组织幼儿观察,让幼儿获得一品红花叶插入土中不会长出一品红的感性经验,教师可以抓住这个契机,引导幼儿进行一些植物的培植活动。因此,教师在满足幼儿好奇心的同时,应让幼儿自主探索,寻求答案,培养幼儿科学探索的精神。
  编辑: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