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现代教育观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孩子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让孩子亲身经历参与特定的教学活动,获得一些体验,并且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将实际问题转换成数学模型,并对此进行理解和应用。因此,从事幼教工作多年来,我一直在思考着这样一个问题:在数学活动中,怎样发挥幼儿的主观能动性?怎样把数学教学融入到幼儿园各科教学活动中呢?下面我谈谈自己的一些感受。
一、教师必须要更新教学观念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高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教师只有不断的在教学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才能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和变化。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是无止境的,只有活到老、学到老,才能不被时代所淘汰;只有不断创新和不断进取,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所以,要多翻阅报刊杂志、多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多到其他幼儿园参观学习、多利用网络信息和外地相互交流科研成果等等。
二、教师必须要改进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育方法显然不能培养幼儿的创新思维和能力,只有通过发现式、启发式、讨论式等先进的教学方法,才能调动幼儿的主动性、自觉性。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思维力,多采用启发、引导、积极参与等方法,指导幼儿勇敢大胆地探究问题。培养幼儿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勇气和能力,应从幼儿园实际出发,根据数学教学中的不同内容、不同教学目标、幼儿的个性差异,选择一种或几种最优的教学方法,综合加以运用,灵活多变。如:教幼儿学习三者以上的测量或比较时,用笔测量瓶子和杯子的高度,从杯子比笔矮,瓶子比笔高,就能知道瓶子比杯子高等等。
三、教师应为幼儿安排、布置适宜的学习环境
提供一个愉快、和谐、自由、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幼儿通过实际的操作与体验来学习。如:教“比大小”活动中,课前在数学角里布置一些大小不一的球、椅子、小伞和大伞。让幼儿自己比较,引导他们从高矮、大小,放在不同的地方等方面比较。使数学知识原本比较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了,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数学教学应与幼儿园各科教学相互整合
《指南》指出:幼儿园各科教学应相互融入一体,以幼儿为主体,教师既是活动的引导者,又是活动的合作者,教师要充分发挥幼儿的自主性,激发幼儿学习的情趣。因此,老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不能闭门造车,要把数学教学渗透到幼儿园各科教学中去,使幼儿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既发展了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又培养了幼儿的艺术兴趣,也陶冶了幼儿的情操。如:在教学《落叶》一课时,先教让幼儿欣赏落叶制作的图画,让幼儿感受落叶的美,然后带领幼儿到幼儿园中去寻找落叶,洗净晾干,最后和幼儿一起动手把落叶制作成花朵,小螃蟹、蝴蝶等。让幼儿在玩中培养了艺术兴趣和动手能力。把制成的作品数一数用了几片落叶的同时,也就渗透了数学的知识。
五、数学教学应以游戏为主
好奇心和想象力是幼儿主动学习的动力,为了引发他们强烈的学习动机,利用玩具和游戏寓教于乐,是幼儿最容易接受、最乐于参与的一种学习模式,而幼儿每一次玩,可能都有不同的玩法、不同的点子,无形中就培养了灵活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如:在“认识图形”教学中,其目标是练习认识三角形,圆形和长方形。我用硬纸板做成这三种图形,放在地上,然后放轻松的音乐开始做游戏。幼儿们排成一队,由老师指挥,老师喊出圆形时,幼儿就跳进圆形,别的幼儿在旁边当裁判,看他跳得对不对。这样玩过几次后,幼儿基本上都能认识这三种图形了。用三种图形拼成不同的图案,如小飞机,红绿灯等,让孩子在游戏中发挥了主动学习的能力,发展了他们的想象力。因此,游戏在幼儿一日活动中占据了很大的空间,幼儿在游戏中轻松、自主的掌握了数学知识,从而喜欢数学、探究数学、学习数学。
幼儿的认知、语言表达、社会技巧等能力的发展都是渐进的,经过学习而不断积累、发展、成型,因此,幼儿教育是一个系统过程,在教学中必须循序渐进,长期坚持,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取长补短,只有这样才会取得预期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