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论文

幼儿园保育工作之我见

其他论文2019-03-27
近年来,学前教育越来越多的受到全社会人们的关注,与此同时多种形式的办园体制并存,学前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由于办园理念及对学前教育的认识水平不同,出现了办园质量和水平良莠不齐的现象,尤其是“重教轻保”倾向特别突出,如何做好幼儿园的保育工作,已经成为亟待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幼儿园工作规程》第一章总则中明确规定“幼儿园的任务是:实行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 “第五条:幼儿园保育和教育的主要目标是:促进幼儿身体正常发育和机能的协调发展,增强体质,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和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要求:“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这些规定和要求具有科学而深刻的理论根据和深远的现实意义,鉴于幼儿园保育工作的现状,如何贯彻《规程》和《纲要》的要求,将幼儿园的保育工作真正落到实处,这是每位幼儿园管理者应该思考的问题。
  幼儿园保育工作的现状:
  1.人员状况:现在幼儿园保育的具体工作基本通过两类人员的工作来进行,一是直接由教师完成,现在许多幼儿园,班里只配备教师,不再设保育员,保育工作由教师轮流来做;二是由保育员专门来做,一般这样的幼儿园每班配备两位教师,一位保育员;无论是第一还是第二种情况,在实际做的过程中,现在都存在保育质量的问题,教师做保育工作的,往往从思想上存在着“重教轻保”倾向,忽视保育工作的重要性,很少把精力放在保育上。而直接设保育员做保育工作的人员,因为基本素质普遍较低,(学历低、年龄大、进修机会少),保育员队伍建设严重滞后,难以将保育工作真正做好,阻碍了幼儿园保育效能的正常发挥和提高。
  2.工作情形:“保教并重”只是理论上的提法,在实际的管理和工作中并未转化为工作行为,“保育”被有意无意的放在了幼儿园工作中心之外,从管理人员到教师,对保育工作漠不关心,保育不是工作的重点,考核时没有相关的标准,开展保育研究工作更是困难,保育工作流于形式。尤其对幼儿情绪观察不仔细,对幼儿的心理保育关注不够。在调查中发现相当一部分人认为保育不是幼儿园的重点工作,多数幼儿园领导、教职工对教师的教育工作谈论的多、教育管理措施到位,从领导到员工都非常重视教育工作,例如经常对教师教育教学活动能力进行培训、大力推行幼儿园课程方案的制定与实施、对教师公开课、优质课、教学能手、各种比赛活动等教育工作看得至关重要,甚至对幼儿园进行评价时也是只从教育工作角度制定标准。对一日常规中的保育工作看得淡一些,既不谈、也不论,对保育工作关注得少,引导得少,认为保育工作远不如教育工作重要。我认为这种认识是偏离《规程》和《纲要》要求一种表现,是片面的、是不可取的。
  3.园舍条件的影响:设施设备条件,幼儿园基础设施设备条件是否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有利于幼儿的身心成长和发展,越来越多的受到人们的关注。整体美观、清洁卫生,应成为幼儿园环境创设的先决条件,只有在兼顾了疾病预防、卫生消毒、安全防护基础上的园舍设施配备,才能确保幼儿在园安全。现在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有的幼儿园基础设施设备不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如活动室小、光线不足、离污染源近、室内没有盥洗间、卫生间、户外活动场地小、缺乏消毒设备等;还有一种潜在的不健康的问题,就是幼儿园的环境装饰的不科学性,如户外活动场地全部水泥化或塑胶化,泥土、花草、树木等自然环境远离幼儿的生活,表面上看整洁、干净许多,实际上对幼儿身体动作、身体的协调性的发展可能会产生长久的影响。人文条件,幼儿园的文化环境,教师的精神面貌、言谈举止以及在保教过程中教师与幼儿的情感互动、幼儿之间相互促进、互助所形成的软环境,也是不可忽视的,因为教师不但要对幼儿进行有效的生活服务,提高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同时还必须与他们建立相互平等、尊重、亲密的关系,这样才能够有效对幼儿进行保育。但是良好的人文条件及环境的创设正是好多幼儿园缺失的东西。
  一、通过学习从思想上提高对保育的认识。保育观念的淡薄、认识不深乃至概念模糊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重教轻保的观念不仅反映在教师的日常工作中,同样也反映在园务管理层面上。为了提高大家对保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加强对保育工作宣传力度,提高对保育工作的认识,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幼儿园是这样做的,在一段时间内,密集的组织幼儿园的全体教职员工(甚至包括后勤人员、炊事员、传达室工作人员),认真学习《规程》和《纲要》中与保育相关的内容,领会其精神,提升全园人员的保育理念。通过各种形式的学习,如集体学习《规程》和《纲要》的具体内容、园长做专题讲座、集体交流体会、分组讨论等,经过一个学期紧凑与松散相结合的学习,使大家对保育工作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 在学习讨论中,就遇到了有的老师对幼儿园“兴师动众”的学习保育理论、倡导保育理念的质疑,她们说“不就是打扫卫生,看孩子睡觉吗?又没有什么学问,用得着浪费大家这么多时间吗”?但是学习以后,这些人改变当初了的看法,“原来保育工作这么多“道道”,真正做好幼儿园的保育工作也真不容易”,正是因为学习提高了她们认识水平,改变了她们的理念。
  二、通过制度规范管理,制定保育工作要求和措施,从制度上规范保育行为。首先,制定了园长保育工作管理职责与要求,由园长亲自抓保育质量,把保育作为幼儿园的中心工作来抓,将保育和教育工作有机结合安排,建立保育规章制度,制定量化的保育工作评估标准,支持保育人员的学习培训与业务提高,将保育工作和教育工作同等看待。其次,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从园长、教师到各部门的职工讨论研究“怎样才能做好本岗位的保育工作?保育制度、评估标准是否科学、公正、合理等”,不仅讨论,还要写出“本岗位的保育工作有哪
  些、怎样才能做好”,这样,集思广益,把大家的认识集中起来,经过整理提升,形成大家认可的幼儿园保育规章制度。例如《幼儿园保育工作评价》《幼儿园环境卫生制度》《饮食营养制度》、《卫生保健制度》《幼儿园消毒制度》等。
  三、通过明确职责促进管理。明确保育员的岗位职责,是做好保
  育工作的前提条件,许多幼儿园已不再单独设立保育员,而是由教师来完成保育工作的任务。因为教师每天都和幼儿在一起,更了解幼儿,能保障保育和教育始终保持一致性,使幼儿得到了更好的保育和教育。如我园制定的保育工作主要职责的一部分内容有:关心爱护幼儿,树立全心全意为幼儿服务的思想;认真学习贯彻托幼卫生保健制度及幼儿保健知识;负责本班房舍、设备、环境的清洁卫生工作;管理好幼儿生活,做好幼儿的生活护理工作。热情接待幼儿,帮助、指导穿脱衣服,整理衣物,指导幼儿正确洗手、入厕;引导幼儿情绪愉快、姿势正确的进餐和午睡,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定期洗晒卧具,消毒各种餐具、玩具,定期对室内环境进行消毒,平日天天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熟悉并遵守卫生保健制度、消毒制度、安全制度,保持用具清洁整齐等等。
  四、通过制定保育常规,进行细节化管理。对于保教人员来说,
  常规是正常保教秩序的保证,可以使工作有条理,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工作与教育环境,从而提高教育效率,因而常规是有效教育的条件,教师是幼儿身心发展的促进者。教师要充分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机会,抓住幼儿生活的每一个细小环节,来发挥教师的保育功能。幼儿一日常规活动由许多环节组成,这些都包括在生活、学习、游戏、运动中,生活活动中的保育即我们常说的生活护理,包括了为幼儿提供科学、营养的膳食管理,良好饮食习惯的培养、对幼儿进行个人清洁、卫生、冷暖的的照顾及保证幼儿充足、正常的睡眠等;学习、游戏、运动活动中的保育,主要是根据幼儿生长发育和心理发展特点及规律,科学合理地安排好幼儿的一日作息时间,并最大努力地做到动静交替,有利幼儿身心健康发展,为此我园专门制定了幼儿园保育程序,出台了“一日保育操作指导”,一日常规活动的各环节及常规要求,例如对入园晨检活动的一般常规要求是:(1)对幼儿的要求:衣着整洁,心情愉快;主动配合晨检;有礼貌的向老师、小朋友问好,向家长再见;将外衣、帽子等叠放整齐;进行简单劳动,如擦个人桌椅,值日生分发餐具;主动游戏等。(2)对教育工作人员的要求:做好室内外清洁工作及室内通风;接待家长和幼儿,提醒教育幼儿礼貌的用普通话打招呼;引导幼儿做简单劳动;组织游戏活动.。(3)对做保育工作人员的要求:准备好幼儿饮用的温开水;做好餐前准备工作;将毛巾、肥皂、水准备好。
  五、用行动落实保育措施。在了解制度、明确职责和内容、掌握工作程序后 ,就看行动的质量了,行动是完成保育任务的重要保证。下面是我园在“准备午睡” 和“离园后的卫生及消毒“的具体做法:“在幼儿吃完饭、散步或活动的时候,要做好午睡的准备工作,先把床收拾干净,再把褥、被铺好,然后指导和帮助幼儿将衣服脱下放在指定的位置。上床后安静入睡,当幼儿睡着后,为了保证睡眠的质量和安全,老师不能离开幼儿,并不断巡视。午睡结束后先帮助和指导幼儿将衣服、鞋、袜穿好,然后将被褥叠好放到柜子里,整理好床铺”;“幼儿离园后,先打扫室内地面和桌椅的卫生,然后用0.2?过氧乙酸对桌椅、台面进行擦抹消毒,用0.5?过氧乙酸对地面擦抹消毒,将幼儿的餐具洗干净后,放入消毒柜消毒,最后利用紫外线消毒灯对整个活动室进行消毒”。
  六、通过纵横两条线,形成网状式管理,以点带面,确保保育质量。所谓“纵线”就是根据不同年龄班儿童身心特点,分别制定出不同的具体保育要求,根据不同要求实施具体措施。针对托班、小班、中班、大班的特点不同,制订的保育措施就不一样,例如“幼儿吃点心的常规与保育要求”,小班保育职责是:(1)指导帮助幼儿有顺序洗手,洗完好用毛巾擦干,不把水弄到地面。(2)为幼儿分发食品。(3)进行良好的饮食习惯教育。(4)整理、收拾桌子及垃圾。中班保育职责是:(1)指导帮助幼儿有顺序洗手,洗完好用毛巾擦干,不把水弄到地面。(2)为幼儿分发食品。(3)进行良好的饮食习惯教育。(4)和幼儿一起整理、收拾桌子及垃圾。大班保育职责是:(1)指导幼儿有顺序洗手,知道正确的洗手方法。(2)和幼儿共同分发食品。(3)进行良好的饮食习惯教育。(4)和幼儿一起整理、收拾桌子及垃圾。从中可以看出随着年龄的增长,对幼儿自理能力、习惯的要求逐步提高,保育职责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这只是在“幼儿吃点心常规与保育要求”方面的不同,在其他方面同样采取了不同的要求,如一日活动的各环节(如时间的长短、运动量大小等)幼儿桌、椅、毛巾架、水杯架、书架、玩具架、玩具大小等的要求都有所不同。所谓“横线”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内,用统一的制度标准来要求全园的保育工作。如园领导的保育监督管理、教师的常规保育、保健员的卫生保健,后勤人员的安全管理、伙房人员的营养均衡、卫生、传达员的安全防范等等,都进行不定期督促、检查、对比,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这样使各个层面的保育工作,始终处于全园网状管理中,不会出现遗漏。
  七、用管理的艺术,激发大家的工作热情。为保育工作提供展示技能的舞台,在我园组织的多种形式比赛活动中,让保育和教育的内容共同进行,即有保育的知识又有教育的成分,让保育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充分展示保育工作的价值。当家长来信表扬我们的保育工作时,幼儿园领导会大张旗鼓的在全体教职工大会上对信中表扬的老师进行精神和物质奖励,鼓励大家做好保育工作。鼓励教师学习研究保育知识,每月开展一次保育工作研究活动,活动内容主要是解决保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或学习别人先进的保育经验和方法。
  取得的成效:
  1.培养了幼儿自信心等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幼儿活泼、开朗的性格明显发展。
  2.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卫生习惯的初步养成。
  3.自理能力不断增强,从托班时由老师帮着吃饭、穿衣服、擦屁股、系鞋带等,到大班毕业时,基本能做到自理。
  4.文明礼貌的行为初步形成,见面“问好”“谢谢”“再见”正在成为他们的习惯。
  5.分享、合作的意识明显得到发展,从刚到幼儿园时以“自我为中心”到后来知道分享、合作,到愿意分享合作。
  6.提高了幼儿园的保教质量,通过重保育管理,改变了教师的保育观念,促进了幼儿园的整体发展。
  操作中应注意的问题:
  1.提高认识,一定要从思想上提高对保育工作的认识,保育水平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有一个过程。
  2.措施到位,要用制度和对工作的评价标准来规范、保障保育工作的落实。
  总之,保教结合是由幼儿园教育的性质和任务决定的,是教育方针在幼儿园工作的具体体现,衡量一所幼儿园的质量,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保教工作的质量,只有做好保育工作,才能保证幼儿身心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