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论文

幼儿园科学教育之我见

科学论文2019-03-27
对幼儿进行科学教育,使他们从小获得一定的科学知识技能,形成浓厚的科学兴趣,乐学、好学和独立思考的学习态度,以及勇于探索和创新的良好品质,是他们终身发展的需要,是幼儿园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新《纲要》要求的对幼儿进行科学教育的目标和价值取向所在。
  
   一、科学内容来源于幼儿的生活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生活即教育”。幼儿的生活是丰富而又多彩的。不论是大环境,还是各自小环境,每天都有许多新鲜的、有趣的事和物刺激着孩子们的各种感官,令他们感到兴奋和激动。而孩子也在有意和无意之中,以他们特有的敏感的眼睛和心灵收集着这些信息,享受着其中的乐趣。于是,当孩子们聚在一起的时候,这些日常生活中的琐琐屑屑,就会从他们的嘴里源源不断地流露出来。“说者无心,听者有意”,老师作为这样一个倾听者,只要仔细辨别,就不难发现其中有价值的东西,以此来作为科学教育的内容,生成幼儿感兴趣的且熟悉的活动内容。
  
   二、创设主动探索的环境和氛围,鼓励幼儿探索
   1、提供多样化的可操作性、探索的材料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因此对幼儿提供多样化的、可操作、探索的材料,才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好奇心,使他们乐于并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中,通过与材料的相互作用,获得科学的启蒙及科学经验和技能。如:在《有趣的邮票》的探索活动中,首先为幼儿提供许多不同的、精美别致的单张邮票,引导他们在观察、相互议论中了解了邮票不同的形状、结构,对花花绿绿的邮票有了初步的认识了解。同时,在整套邮票中幼儿又发现了邮票之间有小孔,又引起了议论:有的说“是为了区分一张张的”,有的说“好看”……,为了使幼儿能自己得到正确的答案,又提供了两张不同的手工纸,一张有折痕、一张有小孔,通过幼儿自己动手操作材料、得出了“有小孔的手工纸能整齐地撕开”的结论,自己解开了“邮票有齿孔”的秘密,整个活动过程中幼儿积极主动,不仅获得了科学道理,而且体验了成功的喜悦。
  2、创设民主的氛围
   教师在幼儿科学活动中应当是支持者,合作者,指导者。科学活动民主化包括师幼、幼儿之间两方面。首先,应该尊重幼儿的意见,积极采纳他们的合理建议。其次,幼儿间关系民主化也是相当重要的一方面,它能激发幼儿科学活动创造欲望。
   3、探索活动中保护孩子的“破坏”行为
   孩子介入环境时,“破坏”行为常伴随出现,如:土豆到底长了没有,于是他们就会扒开土看;有的孩子为了想看看植物是怎么喝水的,而拔出根来观察;有的呢索性摘掉植物的头看看它会不会死掉。诸如此类行为,用成人的眼光去看不易理解,但这正是孩子好奇所在,对于这些我们积极加以鼓励,并参与他们共同研究、寻找大答案。
  
   三、多种形式组织教学活动,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
   1、魔术法:如《神奇的图画》活动中,教师出示一张白纸,在幼儿确认纸上什么也没有后,举起喷雾器,朝画上一喷,奇迹出现了,画面上呈现出一只蓝色的可爱的小兔。幼儿十分惊讶:“老师会变魔术”,兴趣油然而生。这时,老师神秘地说:“这个小魔术很简单,每个小朋友都会变,不信你们自己试试”。幼儿都跃跃欲试,在浓厚的学习兴趣的推动下,认真操作,仔细观察,积极思考,培养了幼儿的探究精神。
   2、惊险法:如科技系列活动《圆的本领》活动前设一个“踩鸡蛋”表演,教师慢慢走上用4只鸡蛋支撑的木板时,幼儿不约而同地惊叫起来:“不能踩,鸡蛋会碎的!”结果鸡蛋并没有像预料的那样破碎,这种强烈的反差激起幼儿非探究个水落石出不可的求知欲望,激发幼儿浓厚的学习兴趣,在后面的操作尝试活动中,幼儿积极主动,全神投入,寻找科学的奥秘。
   3、设疑操作法:如《沉浮》活动中:教师提供丰富的材料,让幼儿大胆尝试,把这些东西-一放入水中,观察哪些会沉下去?哪些会浮在水面?在幼儿获得初步沉与浮的经验后,提供辅助材料,让幼儿进一步探索、尝试“沉得东西能变浮?浮的东西能变沉吗?”幼儿带着新问题,继续探索,认真观察,对比,寻求答案。这种方法有效地培养了幼儿的认知能力,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和掌握科学的自信心。
  
   四、在科学活动中,教师要注重提问的技巧
   1、提问的语言应有吸引力
   如在的科学活动《有趣的水》中,比较牛奶和水的不同从而使幼儿理解水是透明、无色的这一特征,如果仅仅说:“请你们看看比比,这两杯水有什么不同”,那么有的幼儿的注意力就不会马上集中过来,有的也仅仅是迫于教师的指令而看而想。如果换一种说法:“牛奶宝宝和水宝宝都躲在玻璃瓶里,想请小朋友来看看,它们两位有什么不同”。拟人化的语言一下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帮助两位“宝宝”解决问题的愿望产生了,幼儿的探索积极性也就调动起来了。
   2、提问要有层次性
   如在活动《影子》的提问:“小朋友,你们见过影子吗?什么时候会有影子?还有什么东西也有影子,为什么会有影子?”先让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充分发挥,然后和小朋友一起做实验,了解影子的形成,提问:“影子是怎样产生的?怎样来改变影子的大小和形状?”随着问题的层层深入,让幼儿通过自己的操作实践,寻找答案:物体不动,光上下左右前后移动都会改变影子的大小和形状,这活动,从经验入手――找原因――发现变化――引伸学习,一步步加深学习,充分体现了提问的层次性,在幼儿原有的水平上步步深入,扩展了幼儿的充分想象,学到了更多的知识。一个个提问由易到难,一个个环节紧紧相扣,一个个层次清晰明了,教师教得轻松,幼儿学得愉快。
  总之,科学教育内容丰富多彩,神奇有趣。教师要充分发挥科学的魅力,巧妙地组织科学教育活动,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引导幼儿用科学的探索方法去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体验“科学探索”的乐趣,培养幼儿的自主探索科学知识的能力。
  
   【作者单位:昆山市绣衣幼儿园江苏215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