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做好幼儿教育中的人际交往教育,尤其是幼儿良好社会适应性的培养,是幼儿园教育中的重要部分。在人际交往教育的视角下,通过论述幼儿园人际交往教育的一些做法并提出几点培养幼儿人际交往的策略,以期能促进幼儿良好人际交往品质的养成,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关键词:幼儿园;教育;人际交往;社会性发展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社会领域的学习与发展过程是其社会性不断完善并奠定健全人格基础的过程。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是幼儿社会学习的主要内容,也是其社会发展的主要途径,幼儿在与成人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不仅要学习与人友好相处,也在学习如何看待自己、对待他人,不断发展适应生活的能力。良好的社会性发展对幼儿身心健康和其他各方面的发展都具有重要影响。
幼儿园人际交往教育中包含了以下四个目标:
1.愿意与人交往;
2.能与同伴友好相处;
3.具有自尊、自信、自主的表现;
4.关心尊重他人。
下面,我就简单谈一谈我园在人际交往教育方面的一些粗浅经验。
一、愿意与人交往
小班幼儿刚入园时,对陌生的环境和陌生的人往往产生恐惧、不安、焦虑的心理,表现为哭闹、孤僻、胆小、不合群。针对上述情况,我园积极采取多项措施,创设、提供孩子交往的环境和机会,以消除孩子的不安心理。
1.参观幼儿园活动:带领幼儿熟悉幼儿园的环境、设置,参观、讲解活动室、盥洗室、寝室、功能室、餐厅等的作用及功能,这类活动主要是为了让幼儿消除对幼儿园的陌生感,为尽早融入集体生活奠定一定的基础。
2.亲子游戏活动:我园会在开学初开展丰富的亲子游戏活动,如:亲子小制作活动――我要做一颗闪亮的星布艺制作;亲子体能游戏――两人三足等,通过老师组织的系列亲子活动,幼儿在家长的陪同下增进与教师的熟悉度,结识了班级新朋友。
3.大带小帮扶活动:小班的孩子与中大班的孩子放在一起游戏活动,不仅增加了游戏活动的趣味性,小班孩子还能得到大孩子的关爱,同时也让中大班的孩子建立起关爱小弟弟、小妹妹的情感。
二、能与同伴友好相处
现今的孩子多数都是独生子女,针对独生子女自卑退缩、任性自私、攻击行为等上述现象,我园对幼儿“能与同伴”友好相处给予足够的重视,激发幼儿交往的意愿,培养幼儿同伴交往能力,使其形成积极的交往态度,在同伴交往过程中感受到快乐。
1.开展各类游戏及教育活动,促进幼儿的社会性成长。我园经常开展“公用电话亭”“朋友碰碰乐”的游戏活动,幼儿两两结伴,与朋友尽情聊天及嬉戏。滑稽的场景,温馨的肌肤接触,无不使幼儿感受到交往的快乐。
2.开展分享活动。我园中大班积极开展分享活动,每周一定为“分享日”,在这一天,每位幼儿可以把自己喜欢的玩具、书本、拼图等带入幼儿园,与同伴互换、分享、交流,教师则引导幼儿在分享过程中,逐渐学会与同伴分享、相互谦让,促进幼儿同伴友好相处能力的发展。
三、具有自尊、自信、自主的表现
自尊感是幼儿自我意识中最具积极意义的情感成分,是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之一。自尊感得到满足,将使幼儿产生自信心,能对自我做出有积极意义的肯定。
1.肯定、鼓励幼儿,给幼儿足够的爱。没有爱,就没有正确的教育,只有爱孩子,才能更好地教育孩子,爱能使孩子获得安全感、满足感、幸福感,能促使他们身心健康发展。教师的爱抚、点头、微笑、夸奖等行为,使他们产生积极的心理作用。
2.开展“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我是妈妈的小帮手”活动。我园一直致力于培养幼儿独立自主的生活能力,通过开展“给幼儿适宜的爱――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我是妈妈的小帮手”等系列活动,使每位幼儿的自尊、自信心、自主能力都得到了提升。
3.开展“儿歌朗诵、讲故事”等比赛活动。通过开展“儿歌朗诵、讲故事”等比赛活动,让幼儿以独立的个体在大庭广众之下自信表达,使得幼儿的自尊心、自信心更加得以强化。
四、关心尊重他人
关心他人是一个人需要拥有的基本素质。因此,要从小培养幼儿关心尊重他人。
1.开展“了不起的爸爸”“妈妈辛苦了”等活动,通过爸爸妈妈的讲述及观看父母工作视频,知道爸爸妈妈不仅要上班,还要照顾爷爷奶奶及自己,非常的辛苦。激发幼儿关心、体贴父母。
2.通过“三八妇女节”“五一劳动节”“八一建军节”“九月十日教师节”等纪念性节日开展教育活动,让幼儿知晓各行各业从业者的辛苦,知道正是有这些人的辛勤劳动、付出,才有我们大家的幸福生活。
3.走进社区开展“环保小卫士”,走进敬老院开展“我陪爷爷奶奶过重阳”,走上街头开展“我是小小交通指挥员”等社区活动,让幼儿力所能及地通过自己的努力、劳动、爱心为社会贡献微薄的力量。并懂得关爱别人、快乐自己的道理。
4.班级开展“医院”“美食店”“照相馆”“邮局”“超市”“美发院”“水果店”等角色游戏,帮助幼儿了解与自己关系密切的社会服务机构及其工作,体会这些机构给大家提供的便利和服务,懂得尊重工作人员的劳动,珍惜劳动成果。
总之,幼儿园的人际交往教育,是一项艰巨而长远的任务,只要我们广大幼教工作者坚持不懈地付出?c努力,定会结出丰硕的成果。
参考文献:
申仁洪.学习习惯:概念、构成与生成[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12.
编辑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