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论文

幼儿园“赞助费”问题的社会学解读

其他论文2019-03-27
【摘要】布迪厄的社会实践理论为研究者深入探究“幼儿园赞助费”问题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本研究用场域、资本、惯习等社会实践理论的核心要素,深入分析了幼儿园为什么要收取赞助费、为什么能够收取赞助费等问题产生的社会机制,并据此提出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幼儿园整体质量,坚定从业人员职业信念等建议。
  【关键词】赞助费;社会学;资本;场域;惯习
  【中图分类号】G6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5)07/08-0052-04
  因优质教育资源相对不足,家长间的争夺从来没有停息过。近年来,受“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观念的影响,优质幼儿园学位也成为争抢的对象,幼儿园场域也因此成了家长资源厮杀的阵地。幼儿园赞助费现象是个顽疾,政府曾三令五申发文禁止,但研究者在“江苏省幼儿园规范管理情况的调查研究”课题研究过程中,从对家长的访谈中得知,幼儿园赞助费仍然存在,且由于家长的激烈竞争,还有上涨趋势。
  政府早在2003年发布的《关于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中就明确指出,幼儿园“不得收取与幼儿入园挂钩的赞助费、支教费等”。[1]2011年4月,教育部、国务院纠风办等七部门联合下发《关于2011年治理教育乱收费、规范教育收费工作的实施意见》,提出要“制定幼儿园收费管理办法,加强对幼儿园收费行为的监管”,重申“不得收取与幼儿入园挂钩的赞助费、支教费等。[2]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教育部、财政部于2011年12月发布的《幼儿园收费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再次强调,幼儿园“不得以任何名义向幼儿家长收取与入园挂钩的赞助费、捐资助学费、建校费、教育成本补偿费等费用”。[3]
  国家政策文件的颁布与实行在一定程度上对幼儿园赞助费现象有所震慑,但难以完全遏制。这可能是因为,相关政策在实施过程中,要受到各种利益相关群体的解读。利益相关群体的种种诉求相互碰撞、相互磨合后的结果,才是政策在现实中的实际定位。要解决棘手的问题,必须把它“连根拔起”,使之彻底暴露出来,这就要求研究者们以一种新的方式来思考。[4]以往研究者仅从社会制度背景角度对幼儿园赞助费现象进行了探讨,但没有对利益相关群体的惯习和资本进行解读。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在借鉴韦伯、马克思、胡塞尔的社会理论的基础上,形成了以“场域、资本、惯习”为核心要素的社会结构理论。该理论为我们解读幼儿园赞助费现象提供了一个全新视角:幼儿园赞助费现象产生和运行的社会机制,是“家长、幼儿园掌握的资本不均衡”以及“人们日常生活的惯习”。
  (一)幼儿园赞助费现象运行的场域
  布迪厄认为,一个分化了的社会是各个相对自主的“游戏”领域的聚合,这种聚合不可能被压制在一种普遍的社会总逻辑之下,不管这种逻辑是资本主义的、现代性的还是后现代的。[5]所以不论政府管理如何严格,不论学界对教育不公平的批判如何犀利,赞助费现象仍在“疯狂生长”。但是,对该现象的探究仍不能脱离其所产生和存在的场域。
  场域不是一个静止的结构,它随着资本流动不断调整。场域的动力源于它的结构,源于场域中相互作用的各种力量之间的距离、鸿沟和不对称关系。[6]幼儿园赞助费现象运行场域包括的要素有:家长、幼儿园、教育行政部门(人员),相关教育政策、法律法规,相关人员掌握的资本,相关人员的惯习等。宏观场域和微观场域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幼儿园赞助费现象运行的场域。
  (二)“资本”与幼儿园赞助费现象
  政府不断增加学前教育投入、完善学前教育体制,但学前教育发展过程中仍出现了种种资源不均衡,包括东西部之间、城市和农村之间、公办和民办之间的教育资源不均衡,相应地,幼儿园和家长占有的资本也存在着种种不均衡。幼儿园之间、幼儿家长之间占有资本的不均衡,正是推动场域运作的根本动力。
  资本包括经济资本、文化资本、社会资本、象征资本四种类型。家长是资本的承载者,他们基于自身所拥有的资本数量和结构,在场域中占据一定的位置。幼儿园赞助费现象的动力机制就是,幼儿园园长和教育行政部门管理者控制着入园资格的决定权,为了争夺优质学前教育资源,家长用自己掌握的资本与幼儿园或教育行政部门进行交换,以从其手中换取“优质学位”。如下图所示。
  幼儿园赞助费场域中各种资本运行情况静态示意图
  注:箭头方向表示相互作用方向;虚线箭头表示双方不直接发生交换关系,需要幼儿园的参与。
  1.家长之间的竞争与淘汰
  不是所有家长都能进入幼儿园赞助费现象的场域中。进入场域之前,家长所拥有的资本及资本类型被进行遴选,通过遴选的过程正是他们被赋予进入场域的合法性的过程。家长只有具备了某种确定的资本类型,才有可能进入并开展竞争,反正,就会被拒绝在场域之外。那么,所谓的某种确定的资本类型是指什么呢?
  首先,可以是经济资本,具体是指家长的经济能力。他们可以为购买优质幼儿园学位支付更多的费用,没有相应经济能力的家长自然就遭到了淘汰。经济资本并不是单独起作用的,它往往与社会资本联合起作用。社会资本是指,某个人或群体凭借比较稳定的、在一定程度上比较制度化的关系网,积累起来的资源的综合。[7]有家长表示,即便是想交赞助费,还得“找对人”,如果能与某位关键人物建立关系,费用也会更优惠些,反之则“很难办”。除了这两种资本,象征资本在某些单位办园中的作用也很明显。象征资本是用以表示礼仪活动、声誉或威望资本的积累等象征性现象的概念。单位办园大多只招收本单位职工的子弟,如果幼儿家长均不是该单位职工,但祖辈是该单位中有威望的前辈、领导,这种威望积累下的象征资本也会起一定的作用。这三种资本类型不是各行其是,而是相互关联的。
  2、幼儿园与教育行政部门之间的资本互惠
  教育资源在不同幼儿园之间的分配也是不均衡的。调查显示,[8]机关及事业单位办园收取赞助费的现象较为严重。这也表明,幼儿园拥有的教育资源越丰富,招生时拥有更强势的话语权。为获得更多的教育资源,园长利用本园资本迎合上级部门的需要,与教育行政部门之间建立互惠关系。于是,幼儿园某些为教育行政部门工作人员或领导提供进入优质幼儿园的名额,某些教育行政部门则给予幼儿园更多政策上的倾斜和关照,甚至对幼儿园收取赞助费的行为采取包庇态度。